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DRGC)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共培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DRGC,并与HMVEC进行共培养,设为DRGC组、HMVEC组、DRGC+ HMVEC组.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l)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细胞培养24h后,DRGC+ HMVEC组相对于DRGC组和HMVEC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36.29%和137.45%,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5).VEGF、NGF、PCNA和Cyclin D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DRGC+HMVEC组中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培养DRGC和HMVEC能够促进VEGF和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调控PCNA和Cyclin D1的表达促进共培养体系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充分认识微创外科技术潜在风险,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在我国较广泛地开展,特别是经皮手术和内窥镜下手术,取得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本刊特邀请国内本领域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模拟婴儿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该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医用胶带将45只新生Wistar大鼠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髋关节缠绕固定10d,模拟婴儿生后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作为实验组;另选45只新生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不予处置,作为对照组。于第10天随机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幼鼠各16只,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余下幼鼠继续喂养8周后,通过大体标本及X线摄片,观察股骨近端变化。结果实验组股骨近端组织切片染色发现股骨头变小,前倾角变大,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形态、数量、排列明显异常。大体外观及X线摄片见实验组股骨头外观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股骨颈变短、增粗,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增生,前倾角变大(P〈0.05),股骨颈干角减小,大粗隆肥大,股圆韧带增粗变长,髋臼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髋关节脱位率(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制作了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体位的动物模型,该体位可干扰股骨近端发育.甚至导致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MRI测量正常儿童的髋臼骨性前倾角(osse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OAA)及软骨性前倾角(cartil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明确从出生至骨成熟儿童OAA及CAA的发育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93例髋关节发育正常儿童的髋关节MRI影像学资料,其中男童147例,女童146例;年龄1个月至16岁,平均年龄8.01岁。在通过髋臼中心的轴面图像上测量OAA和CAA,比较正常儿童OAA和CAA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正常儿童OAA在生后1岁时为(8.69±3.16)°,2岁时增大至(11.83±2.95)°;2~9岁之间维持恒定。9~16岁,OAA略有上升,16岁时达到(14.37±3.55)°。正常儿童CAA在生后1岁时为(12.29±3.13)°,2岁时增大至(15.19±2.68)°,之后不随年龄变化,维持在(15.17±3.38)°,直至16岁达到成人水平。结论 CAA在生后2年内迅速发育至成人水平,后不随年龄而变化;骨性髋臼前倾则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儿童时期,不能用OAA代替CAA,在儿童髋关节手术前,应通过MRI评价CAA的前倾程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股骨粗隆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10%~30%。其中SeinsheimerV型占髋部骨折2%~5%,占全身骨折不到1%,是髋部骨折中最难处理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及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由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俯卧与可调节斜卧手术体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过程中腹内压力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全麻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患者78例(A组),可调节斜卧位患者78例(B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仰卧位)5min、摆放体位后5min和手术结束时测量两组患者气道阻力值,通过尿管测量膀胱内压力来间接反映腹内压力值,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平均单位时间出血量分别为74.4±13.8min、288.7±105.9ml和3.8±0.7ml/min,B组分别为59.2±10.0min、178.1±58.6ml和3.0±0.5ml/min,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仰卧位时的腹内压平均值为765±167Pa,摆放体位后为1063±194Pa,手术结束时为1074±191Pa;B组分别为788±170Pa、809±176Pa和817±186Pa。A组术前仰卧位时的气道阻力为14.1±1.2cmH2O,摆放体位后为17.3±1.9cmH2O,手术结束时为17.6±2.0cmH2O;B组分别为14.2±1.5cmH2O、14.9±1.5cmH2O和15.0±1.6cmH2O。两组术前仰卧位时的气道阻力及腹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摆放体位后及手术结束时的腹内压力及气道阻力明显大于术前仰卧位(P0.05),同时A组摆放体位后及手术结束时的腹内压及气道阻力明显大于B组(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与摆放体位后腹内压力有显著相关性(r=0.772,P=0.000),而B组术中出血量与摆放体位后腹内压力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174)。结论:采用可调节斜卧位行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可以降低术中胸腹部受压的几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股骨粗隆下骨折占髋部骨折的10%~30%[1].其中Sein-sheimer V型占髋部骨折2%~5%,占全身骨折不到1%.是髋部骨折中最难处理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及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由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13例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继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 13例全部得到随访.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术后X线片显示无假体松动,植骨与髋臼骨性愈合平均5.4个月.结论 髋臼骨折手术复位不良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因素,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